深晚快评:别让缅北主题密室,逃脱公序良俗的审视
2023-08-29 19:28

近期,缅北诈骗园区事件广受关注,“境外高薪工作”“电信诈骗”“园区逃跑”等话题持续备受热议。深晚记者近日留意到,深圳也有商家围绕“缅北”主题打造密室逃脱游戏,吸引了不少玩家参与体验。商家表示此举初衷是为了反诈宣传,让玩家身临其境,降低受害概率。不过也有人认为,此类游戏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为玩家带来消极影响。

“缅北电诈”,成为聚讼纷纭的公共话题,于是,一些精明的商家在此看到了“商机”。围绕“缅北”主题打造密室逃脱游戏,固然有其自身的商业逻辑,但于公序良俗而言,却有着错综复杂的审视面向以及不可接受的消极效果。

“缅北”主题的密室游戏一哄而起,各商家奇招尽出,主打的就是沉浸感、真实感、恐怖感、刺激感。血腥、暴力、赌博、逃命等,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缅北没有土,只有龙和虎”等耸人听闻的标语,营造了一个仿佛黑白颠倒、无法无天的至暗场景。

也许有人说,这不就是一个游戏吗,何必小题大做?可它真的只是一个游戏这么简单吗?

“缅北电诈”是一个极其严肃、沉重的公共话题,涉及到受害者的血和泪,涉及到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以合宜的姿态去面对这一公共问题,去面对公众的焦灼、隐痛和期许。

在这个直面犯罪、安抚痛楚、建构信心的过程中,商家并没有“例外”的权利。商家应该做的,不是借此机会,蹭流量、抓热度、博眼球,美化灾难,把犯罪娱乐化,只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社会关切和痛楚。

我们还要警惕一种倾向,似乎只要设计一些真假难辨的反诈环节,就可以冠冕堂皇大摇大摆“登台亮相”。关键问题是,游戏本身的主题、场景和全程环节设计,是否真的经得起公众审视和道义衡量。

面对严肃的公共话题,面对受害者的眼泪,面对公众的焦虑和热望,任何对犯罪的娱乐化操作,都是轻佻的,也是大概率会冒犯公众情绪的。不可否认,也许会有玩家喜欢这类游戏,但考虑到这一玩家群体大多是青少年,社会和市场方面更不能只顾迎合而忘却引导和保护,商家们推出的此类游戏,要经得起良知和法律的考验。

悲剧就是悲剧,不能加水又加冰,最终变成一个戏谑和麻木的游戏。

深圳晚报评论员 张小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