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至31日,一场穿越时空的青春对话在鹏城展开!大鹏新区推出“公益+研学”模式,60名青少年踏上“走进深圳红色村”研学之旅,在深圳红色根脉中汲取力量,在学习与创新中播撒红色火种。




东门红色记忆馆内,营员们驻足凝视珍贵文物,倾听讲解员讲述1949年解放军抵达深圳镇的历史画面,“生活中感受最多的是深圳的现代化,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的红色故事!”参观时,一位营员发出内心的惊叹。




在研学路上的蔬菜采摘环节,工作人员一边向孩子们介绍有机蔬菜的名称、生长习性以及种植过程,一边耐心地解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随后,大家手持小篮子,穿梭在蔬菜的海洋中,小心翼翼地摘下属于自己的那份新鲜。




深汕大安村,中共江南地委扩大会议旧址庄严肃穆,营员们围在纪念墙的地图前,在老师的讲解中穿越回那个为“打开海陆惠紫五根据地”而运筹帷幄的历史现场。




大鹏沙鱼涌,夕阳映照青春脸庞。一组营员紧张演绎刘黑仔营救文化名人的惊险片段;另一组化身“东江情报员”,指尖在“自制电键”上飞舞,用摩斯密码传递“密令”——历史在这里变得可触摸、可扮演、可破解!




沙鱼涌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海上登陆点、东江纵队北撤登船地,为铭记东江纵队当年开辟秘密海上生命线营救同胞的壮举,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筹备和优化提升,原沙鱼涌红色记忆馆以沙鱼涌海岸会客厅之名重新对外开放。



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之一,其司令部所在地同时也是广东省临委机关驻地。该旧址的纪念馆还保存着昔日战斗、生活等实物以及大量的图片、文献资料。


土洋村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学生亲手折出的小白花承载着无言的崇敬,静静安放于基座。




龙华区白石龙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的誓言板上,孩子们紧握签字笔,一笔一划认真写下自己的誓言与愿景。



两天一晚的“走进深圳红色村”研学夏令营在此刻画上句点,但属于深圳的红色记忆,却在60位青少年的心中刚刚燃起新的火焰。
深圳晚报记者 杨娇 朱冀 实习生 叶卓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