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故事·城市英雄242期 | 坚持把一件事做好,像微光机一样持续发光
2025-07-17 12:51
来源:晶报

我坚持一件事做十年、二十年,很认真地把一件事做好,就像微光机一样持续发光,做出来的效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今年6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居住在莲花北村的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所在街道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接受晶报记者专访时石欣坦言,能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虽然不能像超新星一样瞬间爆发,但也能像微光机一样持续发光。

▲石欣 1970年8月生,民建会员,广东省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曾担任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25年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

从登山爱好者,到公益救援志愿者

石欣1992年来深,先后就职于深圳银湖旅游接待中心、深圳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深圳新福港运输发展有限公司等。

石欣热爱登山,在短短几年,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山友一起爬过国内大大小小的很多山峰,获得了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

2003年,石欣开始参与一些寻找迷路登山者的应急救援行动。他认为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既能钻研精进知识,又能帮助别人,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

2009年,石欣参与成立深圳山地救援队,2012年在民政局注册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先后担任秘书长、会长。

“深圳的很多山峰,比如梧桐山、梅林山、七娘山等,我们都登过很多次,对山况非常熟悉,这是我们参与山地救援的天然优势。”石欣表示,登山这一类户外运动存在一定危险性,因此登山爱好者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以增强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我们曾经接到120警情赶往大鹏七娘山搜救一位失联的登山者,在接到报警时该登山者已经失联两天,他的年纪有60多岁了。我们搜救了五天五夜,最终在一个小山沟找到了他,当时他已处于昏迷状态。原因就是登山者一个人出行,再加上对路况不熟悉,很容易发生这种意外。”

过去10多年,石欣接到过大大小小三四百起警情,精确定位去一座山找人是常见的事情。“你要说深圳哪座山搜救的难度最大?这个没法比较,你说莲花山公园比较容易吧,但莲花山公园也有人走失过,曾有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刮台风时在莲花山失踪了,找了三天怎么都没找到,最终发现他自己又走出来,在彩田村对面被找到。”

守护,意味着直面挑战。山地救援有其特殊性,石欣深有体会。“每一座山都不可小觑,很多山地形看似不险峻,但植被茂密,小路岔道多,加上夜间照明复杂,一旦有人走失,搜寻难度非常大。”针对这些难点,石欣和队员们摸索出一套“侦探式”工作方法,“接到有人求助,我们第一步就像侦探一样细致询问关键信息,比如当事人最后一次出现的确切位置、穿着特征、精神状态、日常习惯、携带物品,得到的信息越细,线索越准。在山地救援中,信息是生命线,耐心细致是基础,对环境的熟悉和对人性的理解是钥匙。”

把深圳的文明之光

和志愿精神播撒到远方

作为一名登山运动员和资深户外爱好者,石欣早年征服过众多险峰,“那时追求的是登顶的快感,是挑战自我的极限。”而促使他从追求个人巅峰的登山者转变为守护城市安全的公益救援者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石欣随深圳登山户外运动协会驰援灾区,正是这段以脚步丈量伤痛的经历,让石欣感悟到,救灾一线呼唤的不仅是热血,更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个人对户外运动的熟悉和专业技能用于拯救生命、服务社会,意义更为深远。

随着深圳城市发展和各方需求变化,山地救援队救援任务范围迅速扩大,从最初的山野搜救,到城市走失人员搜寻、自然灾害响应、大型活动保障,乃至跨区域重大灾害救援……自从山地救援队正式更名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之后,十余年间,这支队伍逐渐发展为有正式成员700余名、志愿者逾2000人,具备专业化救援能力和完善管理体系的民间救援力量。

2018年超级台风“山竹”正面袭击深圳时,救援队接到莲花山周边树木倒伏、人员被困的紧急求助。凭借专业的装备、高效的协作和对地形的熟悉,队员们顶着狂风暴雨迅速清理路障、转移群众,“那一刻,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生命,更是这座城市在灾害面前不屈的精神。”

这支在深圳成长起来的队伍,守护的足迹已从深圳本地延伸向更广阔的天地。凭借专业化能力和高效协作模式,深圳公益救援队多次响应跨区域救援召唤:2019年参与粤北山洪灾害救援,2020年驰援江西鄱阳湖洪灾,2021年千里奔袭河南特大暴雨灾害现场,跨国奔赴缅甸、土耳其进行灾害救援……在石欣看来:“在深圳练就的本领,是为了守护家园;而每一次出征,都是将深圳的文明之光和志愿精神播撒到远方。”

▲2023年2月8日,深圳公益救援队前往土耳其参与地震救援,石欣(左二)为先遣组做动员。视觉中国供图

“认真把一件事做好”

对于石欣来说,二十多年一直坚持做公益救援,这意味着他在各方面要付出更多。

石欣坦言,他做公益救援,是完全免费的公益性质,不会从协会拿工资,而个人的装备却要自己添置,从头到脚一套下来好几万元。还有外出学习雪地救援、地震救援等,所有的学费都得自己掏。由于长期扎根于公益救援,对家人缺少一些陪伴,石欣总感觉对家人有些亏欠。

谈到民间救援力量和公安、消防等政府性质救援力量的区别,石欣称民间力量是对政府救援力量有益的补充。“如果拿救人来说,真正在灾害来临时,政府的最大救援力量仍然是公安和消防,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救的人连他们的零头都算不上。”石欣说,“但是,我们民间公益救援组织是对公安和消防的一种有益补充。因为公安和消防总有一些地方他们覆盖不了,而我们在这方面刚好具备专业优势。”

如今,石欣的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和政府部门有很多合作,他们经常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做宣讲,尽可能多地影响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他讲了一个例子,2014年他们和南澳派出所一起,从香港借鉴经验,在东、西涌设计了14根标志柱,成为搜救的醒目标识。“当时派出所出了2万块钱,这是从他们伙食费里抠出来的。有什么用呢?一旦游客遇险了,电话里说不清楚位置,而有了这14根标志柱,你一说在哪根标志柱附近我就知道怎么定位你了。”

这么多年来,石欣和他的公益救援队拿了大大小小很多荣誉,但这一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奖,还是让石欣很感动,“我不像别人那种超新星爆发,能在某一刻一下子救出了三个人、五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我是坚持一件事做十年、二十年,很认真地把一件事做好,就像微光机一样持续发光,做出来的效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晶报记者 高志明/文 受访者供图